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论道】守住语文教学的六个边界|山栀子​

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-03-28
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

守住语文教学的六个边界

——听温儒敏2020北大未名语文教育论坛报告有感

● 山栀子


部编语文教材正在全面使用,《课程标准》也正在修订之中。语文教育,从来都是最受关注备受争议的学科。没有争议,就没有进步。现今的部编版语文教材,一经使用就受到好评,虽然还有诸多语文教师感觉不太适应。

2020年11月21日,北京大学未名语文教育论坛上,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,回答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22个问题。直击核心,回应关切,再次强化了他一贯倡导的语文教学思想、原则,并厘清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。梳理温儒敏报告的观点,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,我以为,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牢牢守住六条边界,才能保证语文教学导向不偏、重心不移、标准不减、负担不增、味道不变的健康生态。

有机渗透,润物无声守住学科本色的边界 语文教学如何突出“育人价值”,立德树人如何实现?换句话说,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如何处理?这几乎是每一位语文老师、每一节的设计和组织都要面临的问题。温儒敏提出 “整体渗透,润物无声”的观点。怎样理解这一观点?其实,小语教材的编选上,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。部编教材的课文编选标准突出了经典性和人文性,教材结构体系突出了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双线并进。也就是说,教材本身就凸显了“立德树人”的特性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读好每一组课文,就是润物无声的德育。学习语言,是语文课的第一要务。在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关系的处理上,必须将人文素养融入语文素养训练培养中。否则,语文课就成了“思政课”。对于人文素养特征鲜明突出的课文,我们更要把握好这个边界,聚焦文本的语文要素进行挖掘和处理,有机渗透德育。而不是“贴标签”,不是“穿鞋带帽”,更不是“喧宾夺主”。润物无声的“人文素养”教育,会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经验去设计,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美好品质的思考与向往。让人文素养教育植根于语文素养训练之中,从告知式、说教式转化为对话式、浸润式,这样的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。

服从单元,聚焦要素守住教学目标的边界如何设计教学目标,温先生一再提醒我们要研究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规律和特点。一篇课文可以设计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的“点”一定很多,但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和重点,这是我们首先要研究的问题。正确的路径应该是,先看单元整体目标,再看一组课文的各自语文核心素养的分布特点,最后研究单篇课文的重点目标。这样的教学,才能体现目标性、系统性。课堂目标必须服从于单元目标,课堂目标必须聚焦语文要素。哪些是语文要素呢?《课程标准》明确了必备的语文知识、丰富的语言积累、熟练的语文技能、良好的学习习惯、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等语文要素。在这个素养框架中,听、说、读、写则是最关键的语文能力。正因如此,温先生在回答老师关于教材能不能自行调整顺序的提问时说,“教材顺序可以调整,但一定要有你的学情和理由”。他虽然说,“教材不是法定文件”,但是教材编排是有体系,有逻辑的。某单元的一组课文尚且有语文素养点的密切关联,更何况是单元之间、教材之间呢?当目标确定后,我们的教学思路就会走向集中、清晰;我们也就懂得了对教材的“取舍”。有了目标边界,我们才能克服教学的“随意性”。

用好文本,享受阅读 守住阅读教学的边界阅读教学是有边界的。阅读教学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。“一篇课文教到什么程度”是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的问题。同一类知识,在低中高不同学段的要求并不一样,初识会意即可,再学则需理解,三学就要会运用了。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主张“讨论”和“活动”。但是,温儒敏教授强调,“不要安排和语文素养关联不大的课堂活动和任务”。他还说,我们要求语文老师不要讲得太多,但是学生能看着老师的眼睛聚精会神的听,这样的“讲”也是很好的。讨论、链接、拓展,如若没有了边界,就会偏离文本阅读,陷入教师自挖的“坑”。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。因此,读,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,也是主线。当下,精于预设和过于程式化的课堂,真正留给学生读的机会不多,加之有些教师讲课太琐碎,阅读教学变成了阅读分析,失去了“语文味”。读得少,默读更少,如何能提升语文能力,如何培养审美素养?默读,其实也是一种学生和文本的“对话”,其中潜藏的正是思维的训练。教师不要怕课堂太安静了,不热闹。虚无的热闹更可怕。基于此,温儒敏教授提出,“小学语文要诗教”。特别是古诗词教学,要以诵读为主,滚瓜烂熟,当堂成诵。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,要重在引发学生阅读兴趣,可以结合内容讲解有趣的故事等背景材料。要重视会意和感悟。不要在诗词的主题、意思、技巧上下过多的功夫,也不必要逐字逐句的理解。他笑谈,凡是学生把一首古诗的意思讲得非常明白清楚的,语文老师都有问题。阅读教学要落实一课一得,要有“干货”。必备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科第一素养。新课程改革后,很多老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。课上得满天飞,可就是没有可以习得的“干货”。空有繁花,没有果实,这样的阅读课不如不要。阅读任务不能超出学生能承载的阅读负担。温教授指出,“1+X”的阅读教学策略既要坚持,又要灵活。倡导海量阅读,多多益善,但不要让阅读带上“功利”。要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,既读推荐的书,也允许读“闲书”,应摘抄、心得、交流等作出过多要求,让学生害怕阅读、远离阅读。

思维第一,文笔其次守住习作教学的边界文笔并不重要,思维才是第一温儒敏教授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。写作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写好文章,更是为了思维训练。这是小学写作教学的“根”。无论什么教学法,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。在小学语文的素养目标中,爱写比写好更重要习作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,不要搞“提前量”,切不可用中考的标准人为“拔高”写作技巧训练和标准要求。我们要重视习作教学的梯度。从“写话”到“习作”,是一个系统训练、不断提升的过程。这个过程,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,而不是文笔。读写结合是习作教学的基本理念,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指导,也要走“随文而教”的路径。并非凡是阅读都指向写作,那样会很累,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读书兴趣。可以有模仿,有“仿写”,但要防止一开始就搞“套式作文”。习作指导,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比教给学生技巧更重要。有了这种意识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不会因没有方向而手忙脚乱。习作训练也要适当,不要过度操练。否则就会让学生把习作视为负担,谈“写”色变。

提供支持,恰到好处守住信息技术的边界互联网+教育的背景下,语文教学也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丰富多彩。黑板渐渐退出,电子白板占据主位。教师惜粉如金,板书越来越少,白板的文字越来越多,令人目不暇接。人们渐渐发现,信息化手段进入课堂后,语文课越来越程式化,灵动感越来越少;语文课“变味”,逐渐令人“乏味”了。这是一个令人警惕的信号。当电子白板作为技术支撑成为常态后,动画视频的介入却要“慎用”。配合文本的音视频及动画能并非是越多越好。因为,语文素养训练的载体是文字,而不是多媒体。一些精美的文本,其美感和味道,就是通过咂摸文字得以品尝到的。尤其是诗歌,它的意境和味道是超越文字本身的,唯有想象才得其味。使用多媒体教学古典诗词,就是对美的一种“破坏”。因此,温儒敏说,“从某种意义上,多媒体是诗歌的敌人”。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“素养点”,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。提高语文素养,需要发挥学生想象力,导向直觉思维、形象思维的训练。欲速则不达,思维的过程,正是语文素养训练的过程。不宜过多和使用多媒体,应成为语文教学坚守的一条边界。

深研教材,善于借鉴守住教学设计的边界“现在教学案例很多,找起来非常方便。有些老师明天要上课了,今天晚上还可以打几圈麻将后再上网百度几个教案,包括ppt,下载,变通,很快就备好课了。”温儒敏教授这样描述当前诸多教师的“备课”状态。研究不充分,备课不精细,效果自然不好。信息化时代,教师备课变得更加简单。这是很多教师的感觉。但是,没有真正研究的备课,不仅课堂教学效果不好,而且会造就更多的“懒师”,顶多也就是一个“教书匠”,教学失去自主性、创造性。他人再好的教案,没有渗透自己的研究成果,也难以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感觉。教师备课的前提是,自主充分地研究教材。先研读教材,再研读教参;先自行设计,再借助网络,这种备课思路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创造。如果自己的方案好,可补充网上的优秀设计;如果网上的方案好,可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本班的学情进行精心改造。
边界意识,就是学科意识。守住语文教学的边界,一节好课,才有生成的空间。(作者单位: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)

推荐阅读:1、【上清走笔129】孩子的世界|山栀子2、【时评】“好课”方能“致远”|山栀子3、【上清走笔】“生成”的美丽|山栀子4、【上清走笔124】课堂的另一种“动态美”|山栀子5、【随笔】语文教学,多一点浪漫|山栀子6、【上清走笔113】“家常课”也要多点“语文味”|山栀子


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